查看原文
其他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思维向度转换与推进理路生成//赵富学,等

赵富学,等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2024-02-05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年第11期 


论文导读



     目前,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倾向于把与体育有关的思政素材和资源全部运用于教学和研究活动,但由于团队及个人对思政资源和素材的鉴别、整合、使用能力有限,无法满足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特殊要求,体育教学中课程思政资源滥用、乱用甚至误用的情形频发。面对这些问题,如何提升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求的精准对应性,使课程思政目标和内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实现“精准滴灌”,突出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指向和育人效果,是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也是本文拟解决的重要学术问题。

     运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程中的“大水漫灌”问题进行多维度的审视与分析,指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内容、方式、资源等要素未精准对应体育课程教学的具体环节;其次将课程思政建设思维调适到“精准滴灌”的向度,突出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系统性、专业性、多样性、灵活性和精确性;最后通过逐步突破目标设定、资源获取、方式构建、督导评测等环节中“大水漫灌”的思维定势,运用分类梳理、学思结合、上下联动、资源共享、按需施策等方式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开辟新路径,使课程思政资源和素材能够有效融入体育教学过程。

     未来,研究者和体育教师应合力协作,结合项目特点,持续凝练、总结和挖掘优质的课程思政资源,整理出能够精准对应教学实践的思政素材,按照预设的教学路线,使课程思政资源和素材精准融入体育教学过程。


第一作者简介



      赵富学,男,甘肃庆阳人,武汉体育学院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主持人,国家体育总局决策咨询重大项目主持人,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主持人。近5年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体育科学》《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6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主编教材2部,参编教材3部,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国家民委社科成果奖、省级社科成果奖、省级教学成果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

  本文引用格式

赵富学,彭小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思维向度转换与推进理路生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 46(11): 1-8,18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思维向度转换与推进理路生成

     “润物无声”“化盐于水”“潜移默化”等是助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热点词汇,围绕这些词汇组构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和实施路径非常丰富,均突出了对体育课程思政素材和资源的精准使用要求。当前,体育课程思政已经成为学校体育领域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不同教育类型中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相继启动;体育类专业课程、公共课程、实践课程等不同课程类型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也逐渐生成;大量有关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教研报告、学术论文、教改课题等不同形式的成果相继问世,体育课程思政在全国各高校的建设热度和力度持续攀升。全面审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发现,在类型丰富的体育课程思政教研活动中,“大水漫灌”的思维向度仍然存在,即倾向于把与体育有关的思政素材和资源全部运用于教学和研究活动,但由于团队及个人对思政资源和素材的鉴别、整合、使用能力有限,无法满足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特殊要求,体育教学中课程思政资源滥用、乱用甚至误用的情形频频发生。面对这些问题,如何提升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求的精准对应性,使课程思政目标和内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实现“精准滴灌”,突出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指向和育人效果,是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1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大水漫灌”问题的多维聚焦

     从教学过程理论的视角审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大水漫灌”问题属于思维向度问题,具体是指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内容、方式、资源等要素未精准定位并对应体育课程教学的具体环节,导致虽突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面性,却忽略了差异性,进而削弱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功能(图1)。

1.1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指向过泛

     制定精准的目标是确保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的基础之基础。目前,各高校陆续制定了不同类型的课程思政工作建设方案或推进计划,其中涉及体育课程思政的具体建设目标,但不同类型高校的关注重点不同。体育专业院校、师范类院校侧重于围绕体育类专业课程设计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如学校体育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运动解剖学、篮球、排球等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已经相对趋于成熟。综合类及其他类院校则侧重于体育公共类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及其推展内容的设计,主要围绕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对收集的不同类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分析结果显示,目标指向过泛的问题普遍存在,许多高校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整体设置为“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从目标定位看,其符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但从目标的实际推展看,这种类型的目标指向不够精准,没有考虑到体育类课程之间存在的课型差异,如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体育类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指向有其特殊的条件和要求,过泛的目标并不适合这些理论性和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因此,随着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依据不同课程类型调适和修正已有的体育类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探索如何改进“漫灌”式目标,寻求目标指向的对应性和精准性,是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质增效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1.2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支持理论过杂

     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是优化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和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的重要保障。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支持理论看,目前不同类型的研究寻求的支持理论形态各异,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课程理论、社会课程理论、活动课程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全面发展理论、道德教育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等,这些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体育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另外,还有数种理论指导同一类型课程思政建设的现象,如在对体育与健康公共基础类课程的不同研究中,使用的支持理论就有数种之多,其中不少研究存在理论选用不当的问题。这一方面反映了许多研究者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支持理论选择过于轻率,没有按照理论使用规范和要求进行选择,导致选用的理论在支持体育课程思政研究过程中“不适”“不当”的状况频发;另一方面反映了目前学术界尚未对体育课程思政的研究理论选择达成一致性认识,导致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理论高度升级缓慢。由于各高校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侧重点不同,产生研究范式和案例多元化的情形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同一类型课程中出现数种不同的支持理论会干扰其课程思政建设研究聚焦的视域。这种“过杂”的理论选择方式如果继续“漫灌”体育课程思政研究过程,不但会使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难以得到核心理论的有效支持,而且会降低理论指导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的精准性。

1.3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素材良莠不齐

     选用优质的体育课程思政素材和资源是推进体育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重要支撑。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进度和层级不同,因此,在课程思政素材选取方面的标准和范围也不一致。例如:有的高校倾向于选择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素材;有的高校倾向于选择将中华体育精神、体育名人奋斗事迹作为典型素材;有的高校倾向于将道德教育、时事政治等作为主要素材;还有的高校主张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主要素材。不同选择标准和不同来源的素材类型使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难以形成主流的素材体系,导致素材选用过程中良莠不齐的现象经常发生。在部分高校、省(区、市)体育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的评审过程中发现,参评者提交的材料中用于支持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和内容的素材名目繁多,但真正能够适合于参评课程的素材相当匮乏,其中不少材料中出现了完全“不搭界”或“强行搭界”的素材。例如: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素材来支持运动康复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典型事迹作为素材来支撑“运动生理学”课程中“运动与环境”一章的思政建设内容。良莠不齐的素材“漫灌”现象如果频繁出现,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效果势必会产生很大冲击,甚至影响体育课程整体的预设育人目标,需要引起研究者和课程设计者的重视。

1.4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式使用不当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纲要,因此,各高校在建设方式上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这也间接导致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方式“漫灌”的现象普遍存在。从目前收集到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方案看,大部分方案都处于宏观层面,致力于阐释体育课程思政“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干”的问题。“怎么干”即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方式的具体化。通过梳理已有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发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方式与其他学科的区分度不高,几乎都是按照思政课程建设方式开展,未突出体育课程与教学过程中的思政教育特点。在具体建设方面,“线上线下相结合”“构建教师共同体”“开展校际联合”“同上思政课”“百课联合”“‘五育’并举”等形态各异的建设方式虽然扩展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面,但也对体育教师选用课程思政建设方式造成了干扰,尤其是在同一课程中面对各类方式“一起上”的“漫灌”情形时,教师们往往会产生“混乱感”或“无所适从感”,甚至有些教师由于对建设方式熟悉程度不够而产生抵触感,并且在建设过程中还容易发生使用方式不当的现象。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方式的使用过程中应避免这些问题,因为提供精准的建设方式是为了让教师们更加明确体育课程思政“怎么干”的思路,需要依据学校、课程、教师、学生的具体条件进行部署和安排,而非提供容易使教师困惑的“多项选择题”。因此,如何拒绝“漫灌”式的建设方式、提高方式使用的精准性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又一突出问题。

1.5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不够清晰

     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具备明确的建设重点和建设要点是推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质增效的基础保障。学界对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的研究主要涉及“体育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贯穿‘四个自信’”“推进体育课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育课程思政与课程标准对接”等。由于建设视角和侧重点差异较大,目前尚无法形成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的研究主线,难以形成可以进行整体性描述的过程研究板块,对其进行分类时也缺乏统一标准,造成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出现难以整合的“漫灌”现象,这种现象对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推进极为不利。目前,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向度急需推进过程的全面支持,但在目标泛化、理论过杂、素材混杂、方式不当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各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设计、组构推展的标准不一,导致形成的成果难以在统一的语境和平台中进行沟通,降低了校际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经验交流的有效性,未发挥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成果与经验共建共享和互通共用的优势。因此,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建设重点如何确定,预设的重点如何与体育课程教学实际有序、有效结合,尽最大可能减少建设过程的“漫灌”现象,是保障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质量需要直面的实际问题。

2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大水漫灌”趋向“精准滴灌”的思维向度

     面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程中出现的各类“漫灌”现象与问题,需要广大教师在悟透、吃准、核清自己所授课程的思政教学点之后,将课程思政建设思维调适到“精准滴灌”的向度,突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系统性、专业性、多样性、灵活性和精确性,使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能够朝向过程推展精细化和成果应用精确化的方向前行(图2)。

2.1  突出系统性:设计好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体系的整体规划

     目前,国内对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于体系的组构、拓展与完善等方面,对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体系的系统性研究还比较薄弱。系统性设计属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体系的顶层设计类型之一,关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各环节的逻辑性和关联性。通过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体系进行合乎标准和现实需求的整体规划,组构具有校本特色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可以保障体育课程思政内容和资源精准应用于教学活动。系统性整体规划需要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点精准支持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使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塑造能够与民族复兴、强国建设、社会进步联系起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体系的整体规划需要从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系统培育要求出发,对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知、情、意、行”的正确发展做出预设,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内容、方法、过程、评价的系统设计中,贯穿课程思政建设要点和精准对应的育人要求,在学生体育知识学习、技能练习、方法掌握、习惯养成等环节中实现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和内容的育化作用,推动学生将在体育学习中形成的良好素养迁移至日常生活,使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体系的整体育人作用更加系统、有效和精准。

2.2  突出专业性:定位好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的独特价值

     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既需要遵循体育学科课程的自身规律,也需要建立在大量借鉴相关学科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但部分体育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漫用”“漫套”“漫搬”其他学科成果的现象,无形中降低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专业性,未能突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的独特育人价值。体育课程具有很强的学科专业特性,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与这些特性有效结合起来,才能实现预设的育人目标和思政建设构想。目前,带有“漫灌”性质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方式依然存在,例如,在一些学校组织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大赛中,有参赛教师将“树立学生的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作为《体育概论》中“体育功能”一章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且围绕此目标以林丹、张怡宁、苏炳添等优秀运动员的成长事迹来阐释体育对人的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的积极影响。但在观课过程中发现,教师将一节“体育功能”课上成了“体育故事”课,课程设计通篇皆为思政内容,没有突出本节课所要阐释的体育具有的特殊功能。类似此种“过泛”“过漫”的体育课程思政课型设计非常常见,造成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思政过度”的不良局面,使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受到冲击。因此,在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避免“漫灌”式思政教学思维的影响,围绕教学主题,选取适切、精准的教学素材和案例,将其恰如其分地融入体育教学,既是考量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素养的重要依据,也是保障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专业性质和独特价值的重要向度。

2.3  突出多样性:展示好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资源的丰富类型

     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程中,资源和素材的类型及数量问题关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质量。由于发掘和整理出的资源数量有限,目前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漫灌式”资源使用现象。课程思政资源不加区分地“漫灌”于术科类课程、学科类课程、实践类课程的现象普遍存在,阻碍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的提升。从体育课程思政资源的具体来源看,主要有案例资源、教材资源、项目文化资源、体育精神资源、研究成果资源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的资源应用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并非简单的“累积”、“叠加”和“硬搭”。多样性的体育课程思政资源需要有效转化为体育教学的重要支撑,既要保证资源类型与体育课型之间的相关性,还要突出资源内容能够与体育教学任务紧密相关,使每种课型都可以开掘出合理有效的课程思政资源,对其进行配套和支持。例如,使用丰富多样的体育故事、运动案例、典型事迹、运动经验等资源,使鲜活的思政素材有效结合体育教学内容,增强育人的感染力和解释力,避免育人过程的“生硬化”,使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能够在学生喜闻乐见和广泛接受的状态下展开,进而突出课程思政资源融入体育教学过程的精准性和生动性,强化体育课程的育人效度和深度。

2.4  突出灵活性:调适好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方式的适用范围

     灵活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方式有助于化解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程中可能遇到的一系列困难。由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整体处于探索阶段,还未形成统一的、得到广泛认可的建设方式,边建设边摸索已经成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常态。在建设过程中,强行植入、碎片化融入、机械灌输的建设方式违背了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规律,降低了育人效率。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素材的来源比较广泛,因此与之相应的建设方式也需要创新。目前,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常用的建设方式有理念融入、目标创建、方法革新、能力提升、素材整合、环境创设等,从收集到的体育课程思政典型建设案例看,这些方式往往不分重点地“漫灌”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实践,形成机械生硬的使用方式。例如,笔者在评审某省体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时,发现针对学生“顽强拼搏”精神的培养,不分课型地均使用环境创设的方式,其案例组织和素材选取方式也很单一,使用的几乎都是中国女排的案例素材。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素材不够丰富和资源开掘不够深入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显露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方式对于具体课型、课案的适配性并不强,“漫灌”式的建设方式未照顾到体育教学实际需求。因此,针对具体课型灵活选用课程思政建设方式,调适好适用范围,可以保障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成果精准应用于教学要点。

2.5  突出精确性:督测好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方案的落地效果

     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和效果进行精确督测有助于弥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大背景下,各校制定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方案陆续付诸实践。从多方搜集整理的全国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方案落地成果看,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①编制不同专业和课程的校本课程思政教学指导纲要或指南,如2021年12月上海体育学院出版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②探索建设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用于指导校级层面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与推进工作,如2021年6月武汉体育学院成立了“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构建起体育课程思政“教+研+训+推+用”一体化建设模式;③建设体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名师团队,如在2021年5月教育部公布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中,有7门体育类课程入选,同时配套生成了7个名师团队。目前,对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的督测和评估,对标建设方案预设的目标和任务,逐渐趋于精准化思维向度,强调落地的实效和建设的成效,部分高校形成诸如“冠军中国”“乒乓荣耀”“辉煌女排”等特征明显的课程思政落地成果,并由此发掘出主题鲜明的地方和校本课程思政素材,组构校际和校内相结合的优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团队,联合攻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程中的系列难题,使建设方案能够更精准地指导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实践。

3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大水漫灌”趋向“精准滴灌”的推进理路

     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实现“精准滴灌”,不仅要突破目标设定、资源获取、方式构建、督导评测等环节中“大水漫灌”的思维定势,而且要善于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开辟新路径,使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和指向能够精准落实于体育教学(图3)。

3.1  分类梳理:凝练不同类型体育课程思政资源的育人特性

     由于体育课程思政资源的来源不同,形成了类型各异的资源形态,如地方资源、校本资源、典型体育人物、经典体育故事、红色体育资源、体育品德素材、体育精神资源等,不同资源类型蕴含的育人特性也不同。总体而言,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可以分为3种类型,每种类型都具有自己独有的育人特性:①现成性资源,主要以历史上或当前提倡的优秀体育事迹或先进体育人物为主,在育人方面具有明显的时效性;②整合性资源,即将适合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各类资源围绕某种教学主题进行整合,在育人方面具有稳定的可控性;③生成性资源,即在集中不同资源的同时,注重资源育人价值的现实生成,关注体育课程思政资源育人的持续性和创新性。经过精准的凝练,将体育课程思政资源按照自身的育人特性进行分级分类,以便更好地适用于不同类型的体育教学情境,发挥体育课程思政资源的最大育人效果。例如,通过选摘经典体育人物及故事,组构成校本课程思政的整合性资源,分类凝练出胸怀祖国、刻苦训练、战胜自己、埋头苦干、勇毅前行的教学素材,融入教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刻体悟运动员如何将肩负的为国争光的光荣使命内化于训练和比赛,并将体悟结果有效转化为自己努力学习、拼搏进取的精神动力。

3.2  学思结合:改进体育课程思政推展实施过程的教学形态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精准推展与实施离不开创新型教学形态的配合与支持。体育课程与教学不仅要培育学生终身体育的行为和习惯,而且要帮助学生成长为体魄强健、人格健全、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的时代新人。通过体育课程与教学将学生身体技能塑造、心理品格锤炼、道德修养培育进行整合,使学生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学习能够与品德素养的提升有效结合。改进体育课程思政推展实施过程的现有教学形态,使“思”与“学”“练”“赛”等环节紧密配合,提高体育课程育人效果的附加值,统筹学生体育参与意识、体育学习态度、团队协作能力、拼搏进取精神、坚强意志品质等,使学生的体育学习、锻炼、竞赛与体育素养、体育精神对接、融合,深化学生对体育课程思政价值和功能的精准认知与思考。体育课程思政推展实施过程中的学思结合一改学生以往体育学习、训练、比赛之间的割裂现象,最鲜明的变化是在强化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基础上,注重总结由此带来的对体育深层意蕴和价值的精准体悟,推动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自觉做到学思结合,使“体”和“育”在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形态改进中实现真正的融合,建立学练贯通、学赛联通、学思融通的体育教学新形态和新路径。

3.3  上下联动:串联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体制机制的互动程式

     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需要顶层设计与落地实施环节的有效串联和互动,使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计划与方案发挥预设的价值和作用。上下联动的体育课程思政推进方式以学校课程思政建设依据的现有体制机制为基础,结合本校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开展实际,制定校本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规划,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寻求体育思政建设支点,实现顶层设计与校本推展之间的有序互动,形成符合学校要求和特色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程式。例如,登山项目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最引以为豪的传统运动项目,从20世纪50年代起,该校的该项目便与中国的户外运动和登山运动联系在一起,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诞生了较多感人故事和动人事迹,由此形成的登山精神感染一代又一代地质工作者奋勇前行。该校对登山精神的顶层设计与落地实施环节进行了精准的串联和对接,组织与整理了大量素材和案例,使每个课例中需要释读的登山精神元素都能够精准对应。“无峰不可攀”的锐气和大无畏的登山精神已经是该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顶层设计的核心内容,并且逐步融入全校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具体内容,成为陶冶学生高尚思想情操、塑造学生积极精神风貌、涵养学生卓越行为品格、培养学生勇攀事业和人生高峰的典型思政素材。这种良好的上下联动形式能够激发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校本体制机制的优势,使顶层设计和落地实施之间建立起通畅的互动关系,进而提高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效率和水平。

3.4  资源共享:推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优质案例的共建共用

     从目前全国各类高校反馈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程式看,优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案例的生成与共建共用是提升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的重要路径。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实现“精准滴灌”的进程中,构建、组织和选用教学案例,并且有序推动这些案例的共建共用,使其中蕴含的优质资源能够在体育课程与教学中实现共享,是创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理念和实践的坚实基础。优质的资源能够为有效教学节省大量的摸索时间,实现经验共享更是提升教学效率的途径。随着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优质案例和典型经验不断涌现,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案例共建活动变得非常频繁,尤其是同一区域的高校更加注重资源的互补与共享。例如,有的高校设置“运动打卡点”,并开发出相应的App,要求和激励学生每天主动到运动场跑步锻炼。此举增强了学生的体质,使其形成了自律、坚韧的精神品质。部分高校共享和创新了这一程式,形成了校本化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案例,如有的高校在“运动打卡点”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人文景观、特色建筑群、活动区域等,陆续设置了数十个红色打卡点,形成了相应的闭环打卡路线,并且将思政课程和时事政策内容以知识点的形式融入健身跑。学生根据健身跑的次数获取相应的答题机会,跑步次数越多,获得的答题机会也越多,成绩也就越好。学校将学生的答题成绩与形势政策课直接挂钩,占总分的15%~50%,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的时事素养得到较大提升。类似这样的优质案例仍被不断借鉴、改进、共享、共建和共用,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参与志愿服务、承担社会责任等不同背景下进行创建,形成的优质资源不断得以改造和升级,持续且精准地被运用于体育教学场景,使优质资源能够发挥更广泛的共享共用价值。

3.5  按需施策:优化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规划方式的关键环节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规划需要贯穿于配套的教学环节,才能使规划的各类要点有序落实到教学实践,进而产生预期的育人效应。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过程中,需要围绕建设任务和需求,以优化建设规划的现有方式为起点,制定精准的建设策略,使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环节能够支撑起建设目标,进而提高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和效率。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规划方式看,可以分为3种类型:①远景规划,主要根据学校发展的远景目标进行制定,一般以8~10年甚至更长时间为期限,通常结合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远景规划,以形成能代表学校特色的标志性成果的形式展现。②近景规划,主要依据国家和地方层面颁布的课程思政政策文件,制定相应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规划,一般以1~3年为一个周期,以课程改革成果或教学成果培育的形式展现。③阶段规划,一般配合各学校的“五年发展规划”进行制定,即在“五年发展规划”中,对校本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行设计,并研制出详细的且能够付诸教学实践的年度计划,以年度督测或评价的形式展现。不同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规划方式是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整体需求的具体化,往往与学校的办学性质和定位紧密相关,能够凸显各个学校的体育传统和体育文化氛围,具有鲜明的校本个性与特色。

4

结束语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推动了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思维向度更加趋于精准化,使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逐渐形成了符合体育教学特点的特殊流程和实践路径。在未来的研究及教学推展中,体育类课程需要结合项目特点,持续凝练、总结和挖掘优质的课程思政资源,整理出能够精准对应教学实践的思政素材,按照预设的教学路线,使课程思政资源和素材能够精准融入体育教学过程,这是研究者和体育教师应合力协作的方向。同时,改变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程中“大水漫灌”的思维方式,需要继续创新体育课程思政现有的建设路径,积极寻找、调适、选配优质的体育课程思政资源与素材,校准课程思政建设要点与体育教学实践之间的连接点,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时计划、思政融入点等方面,力求将课程思政资源与素材蕴含的育人要义有序连接,使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实现精准设计与科学推展。

本文刊于《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年第11期。为方便阅读,此处删去原文注释,如果其他媒体或机构转载,请标明文章出处。

推荐阅读

体育教育专业实践类课程的德育责任:线索、框架与实现路径——基于非连续性教育思想的启示//张磊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0年版)》解读——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视角//赵富学,沈克印

竞技运动成为体育课程主要载体的渊源//王水泉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上海经验”:效果、问题与展望//王建,唐炎

体育课程一体化区块链技术的应用选择与架构设计//王祥全,姜勇,仪俊希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思维向度转换与推进理路生成//赵富学,等

赵富学,等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